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意思
和:混合,拌。牙齿被人打掉,和着血一块吞下肚去。比喻吃了亏不让别人知道。也比喻失败了还要坚持做好汉。
来源:为了团结,为了大敌当前,顾全抗战,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。
来源:--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九章
引证:
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,晋人伐诸蒲城。蒲城人欲战,重耳不可,曰:‘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,于是乎得人。有人而校,罪莫大焉。吾其奔也。’遂奔狄。从者狐偃、赵衰、颠颉、魏犨、司空季子。狄人伐廧咎如,获其二女:叔隗、季隗,纳诸公子。公子取季隗,生伯鯈、叔刘;以叔隗妻赵衰,生盾。”
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平原君赵胜者,赵之诸公子也。诸子中胜最贤,喜宾客,宾客盖至者数千人。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,三去相,三复位,封于东武城。”
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苏秦为赵合从,说齐宣王曰:‘齐南有泰山,东有琅邪,西有清河,北有渤海,此所谓四塞之国也。齐地方二千里,带甲数十万,粟如丘山。三军之良,五家之兵,进如锋矢,战如雷霆,解如风雨。即有军役,未尝倍泰山,绝清河,涉渤海也。临淄之中七万户,臣窃度之,下户三男子,三七二十一万,不待发于远县,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。临淄甚富而实,其民无不吹竽鼓瑟,弹琴击筑,斗鸡走狗,六博蹋鞠者。临淄之途,车毂击,人肩摩,连衽成帷,举袂成幕,挥汗成雨,家殷人足,志高气扬。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,天下莫能当。今乃欲西面而事秦,臣窃为大王羞之。’”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楚子围宋,宋人告急于晋,晋侯欲救之。伯宗曰:‘不可。古人有言曰:“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”天方授楚,未可与争。虽晋之强,能违天乎?’乃止。”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乃引兵而东,至乌江,欲渡之,乌江亭长檥船待,谓项王曰:‘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愿大王急渡。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’项王笑曰:‘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纵彼不言,籍独不愧于心乎?’乃谓亭长曰:‘吾知公长者。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,尝一日行千里,不忍杀之,以赐公。’乃令骑皆下马步行,持短兵接战。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项王身亦被十余创。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,曰:‘若非吾故人乎?’马童面之,指王翳曰:‘此项王也。’项王乃曰: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’乃自刎而死。”
打落牙齿和血吞成语接龙
打落牙齿和血吞字义分解
齿
1.(象形。甲骨文,象嘴里的牙齿,象形字。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“止”,成为形声字。小篆同。本义:牙)。
2.同本义。
3.排列如齿状的物品。
4.指年龄。
5.并列,次列。
6.录用,收纳。
血
1.(指事。小篆字形,从皿,“一”象血形。表示器皿中盛的是血。本义:牲血,供祭祀用)。
2.同本义。后泛指血液。
3.指妇女的月经。
4.悲痛的泪水。
5.血脉。
6.用鲜血涂沾。
1.口语读音(多单用)。
落
1.(形声。从艸,洛声。本义:叶落,花落)。
2.同本义。
3.泛指下落;下坠。
4.掉进。
5.耽误;荒废。
6.衰败。
1.丢了,漏掉
2.忘了拿,没注意取
3.落后
4.没有上,误
1.捞,赚。
1.[方言]形容态度大方。
牙
1.(象形。金文字形,象上下牙齿交错形。“牙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槽牙)。
2.大牙,臼齿。古时,当唇者称齿,在辅车之后者称牙。
3.形状像齿的东西。
4.特指象牙。
5.萌芽。
6.孩童。
打
1.(形声。从手,丁声。本义:击)。
2.同本义。
3.往;去。
4.制造;建造。
5.砍;割。
6.除去。
1.量词,指十二个
和
1.和谐;协调。
2.和睦;融洽。
3.暖和;和煦;晴和。
4.指身体健康舒适。
5.搀和,混和。
6.和解;息争而归和平。
1.应和;跟着唱。
1.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1.
1.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。
2.用于时间,相当于“会儿”。
1.——用于“搀和”(chānhuo)、“搅和”jiǎohuo、“暖和”nuǎnhuo、“热和”rèhuo、“软和”(ruǎnhuo)。
吞
1.(形声。从口,天声。本义:咽下)。
2.同本义。
3.吞并,消灭掉。
4.容纳。
5.忍受。
6.痴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