怙恶不悛的意思
基本定义
“怙恶不悛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依仗邪恶而不悔改”。它用来形容那些明知自己做错事或作恶,依然不知悔改、继续做错事的人。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某些人的恶劣行为及其态度,强调了对不良行为的固执与拒绝改正。
成语来源
“怙恶不悛”出自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其中提到:“怙恶不悛者,罪不容诛。”这句话表明了对那些不知悔改的恶人应当受到惩罚的观点。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对道德的强调密切相关,反映了对恶行的强烈谴责。
使用场景
该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可以使用,包括:
- 文学作品:在小说或散文中,描述角色的道德沦丧时可以使用。
- 日常对话:在讨论某些人的行为时,形容他们的不悔改态度。
- 演讲:在批评社会不良现象或呼吁道德重建时,使用该成语以增强说服力。
示例句子
- 尽管他被多次警告,但依然怙恶不悛,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。
- 这个政客的行为让人失望,他怙恶不悛,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感受。
- 面对批评,她却怙恶不悛,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。
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-
同义成语:
- 执迷不悟:指对错误的看法或行为不懂得悔改。
- 顽固不化:形容态度坚定,不愿意改变。
-
反义成语:
- 知错能改:指能够认识到错误并进行改正。
- 改过自新:形容悔过并重新开始,积极向上。
文化与社会背景
在**传统文化中,强调道德与行为规范。“怙恶不悛”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批评,也反映了社会对恶行的零容忍态度。在现代社会,随着法律和道德的不断进步,该成语仍然适用,尤其是在讨论不法行为和社会责任时。
情感与联想
该成语常常引发对道德沦丧的强烈反感和愤怒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错误时应该有悔改的意识,而不是固执己见。使用该成语时,往往伴随着一种无奈与失望的心情。
个人应用
在生活中,我曾遇到一个朋友,他在工作中多次犯错,但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,依然我行我素。每当提到他的行为时,我都会想起“怙恶不悛”这个成语,深感其贴切。
创造性使用
在写作中,可以将“怙恶不悛”融入到角色塑造中: “在那阴暗的街道上,王某如同一只迷失的狼,怙恶不悛,直到最后被法律的铁拳无情地制裁。”
跨文化比较
在英语中,类似的表达可以是“stubbornly refusing to change one’s ways”,强调固执与不悔改的态度。不同文化中,虽然表达方式不同,但对恶行的批评与道德的期待是共通的。
反思与总结
通过对“怙恶不悛”的学*,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语言表达中,成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价值。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,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他人的行为与道德选择。
来源:长恶不悛,从自及也。
来源:-- 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
引证:
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:“怙恶不悛,国法难容。”
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怙恶不悛,民怨沸腾。”
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怙恶不悛,终为天下所弃。”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怙恶不悛,天下共诛之。”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怙恶不悛,罪莫大焉。”
故事:春秋时期,卫国联合宋、陈等国进攻郑国。郑庄公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,就派使者去与陈桓公要求和好结盟。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,拒绝结盟。郑庄公率大军攻打陈国,打败陈军。史学家评论陈桓公长期做罪恶的事是自食其果的
例句: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,其或~,恃远肆毒,小民罹殃,卒莫上诉。
怙恶不悛成语接龙
怙恶不悛字义分解
悛
1.(形声。本义:停止)。
2.同本义。
3.悔改;改变。
恶
1.(形声。从心,亚声。本义:过失)。
2.同本义。
3.泛指一般罪恶。
4.恶人;坏人。
5.丑陋。
6.坏;不好。
1.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何”、“怎么”。
2.表示惊讶。
1.要呕吐的感觉
1.讨厌;憎恶。
2.嫉妒。
3.诽谤;中伤。
4.忌讳。
5.羞耻,羞愧。
怙
1.(形声。从心,古声。本义:依仗,凭借)。
2.同本义。
3.父母的合称。
4.父亲。
不
1.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(wěi)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。
2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。
3.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。
4.古疑问词。
5.用来调整音节。
6.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