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心为上的意思
基本定义
成语“攻心为上”字面意思是通过攻击对方的心智来达到目的,强调在处理矛盾或冲突时,首要的策略是从心理上影响对方,而不是直接采取暴力或武力的方式。基本含义是强调通过智谋和心理战来解决问题,注重策略和人心的掌控。
成语来源
“攻心为上”出自《三国演义》。在小说中,诸葛亮以智谋著称,他认为在战争中不应仅仅依赖军事力量,更要善于从心理上操控敌人。具体来说,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军事和政治中的智慧,强调了心战的重要性。
使用场景
“攻心为上”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,特别是在谈论策略、谈判或冲突解决时。它既适用于文学作品的描写,也可以在日常对话、商业谈判和演讲中使用。例如,在企业管理中,领导者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强调与员工沟通的重要性。
示例句子
- 在处理客户投诉时,我们应该“攻心为上”,通过理解他们的需求来解决问题。
- 在这场辩论中,他巧妙地运用了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使对手在情感上感到不安。
- 政治家们常常运用“攻心为上”的手段来赢得选民的支持。
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-
同义成语:
- 以柔克刚:用柔和的方式对抗强硬的手段,强调智慧和策略。
- 以智取胜:通过智慧而非武力取得胜利,侧重智谋。
-
反义成语:
- 以暴制暴:用暴力来解决问题,强调直接的冲突。
- 强攻猛打:直接采用强硬手段来解决问题,缺乏策略。
文化与社会背景
“攻心为上”在**的传统文化中体现了一种重视智慧和策略的思想,尤其在军事和政治方面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适用,特别是在商业谈判、人际关系处理等领域,强调智慧的应用和心态的把握。
情感与联想
“攻心为上”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机智与策略的结合,联想到许多经典的智斗故事。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引导我在面对问题时更加注重心理和策略的运用,而不是简单的对抗。
个人应用
在我的生活中,曾经在一个团队项目中遇到分歧,我尝试运用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通过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情感,逐步化解了矛盾,最终达成了共识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。
创造性使用
在一个故事中,我可以写道:“在那场激烈的对抗中,智者明白,‘攻心为上’才是胜利的关键。他不再盲目冲锋,而是仔细观察敌人的神情,从中寻找破绽,最终以温和的话语动摇了敌人的信心,赢得了战争。”
跨文化比较
在英语中,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“winning hearts and minds”,强调通过赢得人心和思想来达到目的。这种策略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,但具体的表达和使用场景可能会有所不同。
反思与总结
通过对“攻心为上”的学*,我意识到在沟通和解决问题时,策略和心理的把握是极其重要的。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,也提升了我的思维深度,使我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能够更灵活地应对。
来源: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。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
来源:-- 《三国志·蜀志·马谡传》:“每引见谈论,自昼达夜。”裴松之注引《襄阳记》
引证:
《资治通鉴·汉纪·汉纪五十六》:“曹操曰:‘吾观刘备,非有远志,但得一隅之地,便自足矣。今若攻其心,使之内乱,则其势必弱。’”
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孙子曰:‘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近而示之远,远而示之近。利而诱之,乱而取之,实而备之,强而避之,怒而挠之,卑而骄之,佚而劳之,亲而离之,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胜,不可先传也。’”
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田忌曰:‘善。’乃阴使人至齐,告于王曰:‘臣有疾,不能从。’王曰:‘善。’乃使人以千金赐之。田忌得千金,乃以攻心为上,不战而屈人之兵。”
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晋侯梦与楚子搏,楚子伏己而盬其脑,是以惧。子犯曰:‘吉。我得天,楚伏其罪,吾且柔之矣。’”
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:“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。攻城之法为不得已。”
例句:姐姐这叫做兵法~。
攻心为上成语接龙
攻心为上字义分解
攻
1.(形声。从攴(pū),工声。本义:进攻,攻打)。
2.同本义(与“守”相对)。
3.指责。
4.引申为以药物治疗疾病。
5.致力研究,专心从事。
6.治理,加工。
心
1.(象形。据甲骨文和小篆,中间像心;外面像心的包络。本义:心脏)。
2.同本义。
3.内心。
4.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,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。
5.思想。
6.中心,中央。
为
1.(爲的本义是母猴。象形。按字,从爪,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)。
2.假借为“伪”。做,作,干,搞。
3.制作;创作。
4.治理。
5.变成,成为。
6.是。
1.(爲字的本义是母猴。象形。按字,从爪,下象形。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)。
2.帮助;佑助。
3.言说;告诉。
4.因为,由于。
5.替,给。
6.为了。
上
1.(指事。小篆字形。下面的“一”表示位置的界线,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。本义:高处;上面)。
2.同本义。
3.上天;天帝。
4.上级;尊长;社会的最高层。
5.君主;皇帝。
6.工尺谱里的“do”称为上。
1.汉语声调之一,普通话上声(第三声)。
1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物体的表面。
2.用在名词后,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。
3.表示某一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