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ōuguówàngshēn

忧国忘身

拼音yōuguówàngshēn

繁体憂國忘身

用法"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"

忧国忘身的意思

基本定义

成语“忧国忘身”字面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忘却个人的安危与生命。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对国家、民族的关心和爱护,愿意为之付出一切,甚至牺牲自身的安全和利益。

成语来源

“忧国忘身”出自《左传》,原文为“忧国而忘身”。在古代**,尤其是在战乱和动荡的历史时期,许多文人和士人都表现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,这一成语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概括与总结。

使用场景

“忧国忘身”常用于描述那些为国家、民族奉献自己的人。在文学作品中,常常用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。例如,在一些古典诗词和散文中,作者会描写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烈士。在日常对话中,人们也会用这个成语来赞美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。

示例句子

  1. 在国家危机时,许多青年志愿者表现出了“忧国忘身”的精神,积极参与抗疫工作。
  2. 他的行为真是“忧国忘身”,即便面临危险也毫不退缩。
  3. 古代许多文人都以“忧国忘身”为座右铭,竭尽所能为国家出谋划策。

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
  • 同义成语

    • 舍生取义:意指为了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,强调义理的重要性。
    • 鞠躬尽瘁:形容尽心竭力为国家或事业服务,强调尽职尽责的态度。
  • 反义成语

    • 自私自利:形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缺乏对他人和国家的关心。
    • 无所作为:指对社会或国家的问题漠不关心,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。

文化与社会背景

在**传统文化中,忠诚和奉献是被高度推崇的价值观。成语“忧国忘身”不仅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,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那些无私奉献于公共事业、国家发展的个人和团队。

情感与联想

“忧国忘身”这一成语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英雄人物,如岳飞、林则徐等。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,激励着后人追求更高的理想,展现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。这个成语也让我思考自我在生活中的责任与担当。

个人应用

在我自己的生活中,我曾参与社区志愿活动,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深切感受到“忧国忘身”的精神,虽然我的努力微不足道,但我意识到每一个小的贡献都是对社会的支持和对国家的责任。

创造性使用

在一首诗中,我尝试将“忧国忘身”融入其中:

风雨飘摇国难时,
英雄本色显真知。
忧国忘身心所向,
热血铸就铮铮志。

这首诗表达了在国家危机时刻,英雄人物愿意为国捐躯的决心与勇气。

跨文化比较

在英语中,类似的表达可以是“sacrifice oneself for the country”,也有强调为国家利益而牺牲的意思。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反映了对国家责任感的重视,但在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下,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可能有所不同。

反思与总结

通过对成语“忧国忘身”的学,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,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。在语言学中,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,同时也激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责任,勇于奉献。

来源:故淮南王允忠孝笃诚,忧国忘身,讨乱奋发,几于克捷。

来源:-- 《晋书·淮南忠壮王允传》

引证

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岳飞,字鹏举,相州汤阴人。世力农。父和,能节食以济饥者。有耕侵其地,割而与之;贳其财者不责偿。飞生时,有大禽若鹄,飞鸣室上,因以为名。未弥月,河决内黄,水暴至,母姚抱飞坐瓮中,冲涛及岸得免,人异之。少负气节,沉厚寡言,家贫力学,尤好《左氏春秋》、孙吴兵法。生有神力,未冠,挽弓三百斤,弩八石,学射于周同,尽其术,能左右射。同死,朔望设祭于其冢。父义之,曰:‘汝为时用,其徇国死义乎!’”

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思王植传》:“植常自愤怨,抱利器而无所施,上疏求自试曰:‘臣闻士之生世,入则事父,出则事君;事父尚于荣亲,事君贵于兴国。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,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。夫论德而授官者,成功之君也;量能而受爵者,毕命之臣也。故君无虚授,臣无虚受;虚授谓之谬举,虚受谓之尸禄,《诗》之“素餐”所由作也。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,其德厚也;旦、奭不让燕、鲁之封,其功大也。今臣蒙国重恩,三世于今矣。正值陛下升平之际,沐浴圣泽,潜润德教,可谓厚幸矣。而窃位东藩,爵在上列,身被轻暖,口厌百味,目极华靡,耳倦丝竹者,爵重禄厚之所致也。退念古之受爵禄者,有异于此,皆以功勤济国,辅主惠民。今臣无德可述,无功可纪,若此终年无益国朝,将挂风人‘彼己’之讥。是以上惭玄冕,俯愧朱绂。’”

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震少好学,受《欧阳尚书》于太常桓郁,明经博览,无不穷究。诸儒为之语曰:‘关西孔子杨伯起。’常客居于湖,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,众人谓之晚暮,而震志愈笃。后有冠雀衔三鳣鱼,飞集讲堂前,都讲取鱼进曰:‘蛇鳣者,卿大夫服之象也。数三者,法三台也。先生自此升矣。’年五十,乃始仕州郡。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,举茂才,四迁荆州刺史、东莱太守。当之郡,道经昌邑,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,谒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。震曰:‘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’密曰:‘暮夜无知者。’震曰:‘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谓无知!’密愧而出。后转涿郡太守。性公廉,不受私谒。子孙常蔬食步行,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,震不肯,曰:‘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!’”

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,谗人间之,可谓穷矣。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《国风》好色而不淫,《小雅》怨诽而不乱。若《离骚》者,可谓兼之矣。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,中述汤武,以刺世事。明道德之广崇,治乱之条贯,靡不毕见。其文约,其辞微,其志洁,其行廉,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,举类迩而见义远。其志洁,故其称物芳。其行廉,故死而不容自疏。濯淖污泥之中,蝉蜕于浊秽,以浮游尘埃之外,不获世之滋垢,皭然泥而不滓者也。推此志也,虽与日月争光可也。”
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忧国忘家捐躯济难,忠也。”

例句《明史·于谦传》:“至性过人,~。”

忧国忘身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shēn), 身部,共7画

1.(象形。象人之形。本义:身躯的总称)。

2.同本义。

3.物件的主体部分。

4.自己,自身。

5.生命,性命。

6.地位或身分。

读音(yōu), 忄部,共7画

1.(本字古作上“页”(xie)下“心”。会意。心中有了忧愁,必然在脸上(用“页”即人头代表)反映出来。后加“攵”(suī表示行走),形成“憂”字。“忧”是形声字。本义:担忧;发愁)同本义。

2.居丧 。多指居父母丧。

3.忧患,祸患。

4.姓。

读音(wàng), 心部,共7画

1.(会意兼形声。从心,从亡,亡亦声。本义:忘记,不记得)。

2.同本义。

3.玩忽,怠忽。

4.逃亡;遗失;灭亡。

读音(guó), 囗部,共8画

1.(会意。从“囗”(wéi),表示疆域。从或(即“国”)。“或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:邦国)。

2.周代,天子统治的是“天下”,略等于现在说的“全国”。

3.国都,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。又称国城,国邑。

4.国家。

5.古代王、侯的封地。

6.部落。

忧国忘身成语组词

折叠展开

忧国忘身的忠臣义士诸葛亮

忧国忘身的意思

忧国忘身造句

忧国忘身的来源

忧国忘身例句

忧国忘身 近义词

忧国忘身是什么意思

忧国忘私

忧国忘家什么意思

忧国忘家是指什么生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