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词曲说的意思
基本定义
“浮词曲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浮泛的言辞和曲折的说法”。它通常用来指那些不够真实、表面上华丽但实质空洞的话语,或是修饰过度、缺乏真诚的表述。它暗示着说话者的言辞缺乏深度或真实内容,往往是在为某种目的而故弄玄虚。
成语来源
“浮词曲说”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,但其结构和语义与**古代文学中的某些流派有关,特别是那些重视辞藻华丽而忽视内容的作品。比如,古代的骈文和辞章常常追求语言上的美感,而不一定关注内容的实质。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和散文中时有体现,因此“浮词曲说”可以视为对这种现象的批评。
使用场景
在文学作品中,“浮词曲说”常用来形容那些辞藻华丽但缺乏实际意义的作品。在日常对话中,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些政治演讲、广告宣传或社交场合中人们的虚情假意。比如,在讨论某些领导人的讲话时,可能会说:“他的演讲不过是浮词曲说,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。”
示例句子
- 他在会上所说的不过是一些浮词曲说,听众们并没有真正受到启发。
- 她的文章充满了浮词曲说,缺乏实际的见解。
- 政治家常常使用浮词曲说来掩盖他们的真实意图。
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-
同义成语:空话连篇、华而不实、言不及义
- 这些成语都强调言辞空洞、缺乏实质内容的特征。
-
反义成语:言之有物、实事求是
- 这些成语则强调言辞的真实、实在和有用,表达出直接和有效的沟通。
文化与社会背景
在现代社会中,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,“浮词曲说”的现象在广告、政治演讲和社交媒体中愈发明显。人们往往更关注言辞的表现形式而非内容的真实价值,这使得“浮词曲说”在当代的适用性更加突出,促使人们反思语言的真实与虚假。
情感与联想
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失望和无奈的感觉,尤其是在面对华丽却空洞的言辞时。它提醒我们在沟通中要追求真实和真诚,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表面的修饰。
个人应用
在日常生活中,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公共演讲,演讲者使用了大量的浮词曲说,结果听众都感到困惑和失望。这让我意识到,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,真正的内容和诚恳的态度是多么重要。
创造性使用
在一首诗中,我可以这样使用“浮词曲说”:
浮词曲说掩真情,
字里行间似梦生。
若问心声何所寄,
唯有月明照夜星。
这首诗表达了对表面华丽言辞的批评,强调了真情实感的重要性。
跨文化比较
在英语中,有类似的表达,如“empty rhetoric”,意指空洞的修辞。虽然不同文化中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,但对言辞真实性的关注是普遍的。
反思与总结
通过对“浮词曲说”的学,我意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它促使我们重视沟通中的真实和深度,避免陷入言辞的表面华丽而忽视内在的实质。
来源:凭陵风涛,纵横锋镝,今逾一纪矣,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!
来源:-- 《清史稿·张煌言传》
引证:
《明史·文苑传·杨慎》:“慎学问渊博,然好为浮词曲说,以炫其博。”
《宋史·文苑传·苏轼》:“轼文章雄视百代,然亦时有浮词曲说,不免为识者所讥。”
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衍好谈老庄,所论者皆浮词曲说,不切实际。”
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震以浮词曲说,惑乱朝廷。”
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诸侯或连衡而起,或浮词曲说以相倾轧。”
浮词曲说成语接龙
浮词曲说字义分解
说
1.(形声。从言,兑(duì)声。本义:用言语解说,开导,说明)。
2.同本义。
3.谈说,讲说。
4.告知;告诉。
5.评议;谈论。
6.劝告;责备。
1.说服;劝说。
1.解脱。
1.古语的读法。
词
1.(形声。从言,司声。本义:言词。按,“辞”、“词”在“言词”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。但在较古的时代,一般只说“辞”,不说“词”。汉代以后逐渐以“词”代“辞”)。
2.同本义。
3.诗文中的词语。
4.状纸;诉讼。
5.文体名,诗歌的一种 。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
6.说,告诉。
浮
1.(形声。从水,孚(fú)声。本义:漂流,漂浮)。
2.同本义。
3.游水(如挥动手脚或摆动翅鳍或尾巴)推进身体。
4.超过。
5.用满杯酒罚人。
6.在表面上。
曲
1.弯曲,不直。
2.假借为“局”。狭隘,拘泥。
3.理屈;理亏。
4.弯曲的地方,亦指幽深之处。
5.蚕箔,用苇或竹编制的养蚕的器具。
6.使弯曲。
1.乐曲,歌曲。
2.一种韵文形式,盛行于元代,又称元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