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于胡底的意思
基本定义
“伊于胡底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你在何处”。其中,“伊”指的是“你”,“于”是介词,表示在某处,“胡底”则是“何处”的意思。整体上,它用来询问对方的所在位置,通常带有一种轻松、随意的语气。
成语来源
“伊于胡底”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,原文为“伊于胡底,岂无地?”意思是“你在哪里,难道没有地方了吗?”这个成语最初是在古代诗歌中使用,表达了对他人安置的关怀与询问。
使用场景
“伊于胡底”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。在文学作品中,常用于描绘人物的思念与关怀;在日常对话中,可以用作询问朋友的行踪;在演讲或演说中,可能作为引子,调动气氛等。
示例句子
- “这几天你都没联系我,伊于胡底?是不是出门了?”
- “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,我常常想起你的声音,伊于胡底?”
- “朋友们聚会时,总是有人问:‘伊于胡底,大家都怎么了?’”
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- 同义成语:无(该成语较为独特,直接对应的成语较少)
- 反义成语:如“在所难免”,意指无法避免,表示一种被动的状态,与“伊于胡底”的主动询问形成对比。
文化与社会背景
在文化中,成语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。作为一种表达关心和问候的方式,“伊于胡底”体现了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通讯方式多样化,但这种询问依然有效,尤其是在朋友之间。
情感与联想
“伊于胡底”让我联想到朋友间深厚的情感,尤其是在分隔两地时的思念之情。它反映了一种人文关怀,提醒我们珍惜与他人的联系。
个人应用
在我的生活中,常常会用“伊于胡底”来询问朋友的近况,尤其是在长时间未联系的情况下,既是一种关心,也是一种建立联系的方式。
创造性使用
在创作中,我可以将“伊于胡底”融入一首诗:
月明点滴窗前影,
伊于胡底思君情。
千里共此明月夜,
愿君安好在何生。
跨文化比较
在英语中,类似的表达可能是“Where are you?”,但缺乏成语的文化底蕴。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询问的方式,但往往不如“伊于胡底”这般富有诗意。
反思与总结
通过对“伊于胡底”的深入学和分析,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,这种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,让沟通更加生动和有情感。
来源:我视谋犹,伊于胡底?
来源:-- 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
引证: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五十四》:“伊于胡底,祸乱相寻。” 意为不知将到什么地步,祸乱接连不断。
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伊于胡底,国将不国。” 意为不知将到什么地步,国家将不复存在。
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伊于胡底,民不聊生。” 意为不知将到什么地步,百姓无法生活。
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伊于胡底,天下大乱。” 意为不知将到什么地步,天下已经大乱。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伊于胡底,其或继之。” 意为不知将到什么地步,或许会继续下去。
例句:那知这个杨右相,却一味大言欺君,全无定乱安邦之策,将来国家祸患,不知~。
伊于胡底成语接龙
伊于胡底字义分解
胡
1.(形声。从肉,古声。本义:牛脖子下的垂肉)。
2.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。
3.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。
4.古国名 。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。
5.怎样;何。
6.为什么;何。
底
1.“底”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,现已不用。
1.(形声。从广(yǎn),氐(dǐ)声。本义:止住;停滞)。
2.同本义。
3.又。
4.最下面,底端。
5.疑问代词。何,什么。
伊
1.(会意。从人,从尹。尹,治理。合起来指伊尹,殷治理天下者。后假借为那)。
2.表示远指,相当于“那”。
3.表示第三人称,相当于“她”、“他”、“彼”。
4.表示第二人称,相当于“你”。
5.表示判断,常与“匪”连用,相当于“却是”、“即是”。
6.语助词。用于句中,无义。
于
1.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。本义:超过)。
2.往;去。
3.取。
4.如;好像。
5.引进动作、行为的时间、处所,意义相当于“在”、“到”或“在…方面(上、中)”。
6.引进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相当于“向”、“对”、“对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