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ǎngshǒujiēfēináo,fǔshēnsǎn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

拼音yǎngshǒujiēfēináoshēnsǎn

繁体仰手接飛猱,俯身散馬蹄

用法"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"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的意思

接:迎面射;猱:猿类;马蹄:一种箭靶的名称。扬起手射中飞猿,俯下身射破箭靶。形容技艺高超

来源: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狡捷过猿猴,勇剽若豹螭。

来源:-- 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

引证

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”薛综注:“言射而巧中也。”

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十六引晋潘尼《钓赋》:“乃命有司,决江淮之限,引洪河之流,纡青茅,籍白玉,垂朱纶,张翠緎。”

《文选·潘岳<射雉赋>》:“昔贾氏之如皋,始解颜于一箭。”徐爰注:“接猱则须手疾眼快,故解颜也。”

《艺文类聚》卷四十三引晋张协《七命》:“乃有荆南乌程,豫北竹叶,浮蚁星沸,飞华蓱接。”

《文选·曹植<白马篇>》:“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。”李善注:“言射而巧中也。”

例句吴伯箫《记一辆纺车》:“那种感情,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,是‘~’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。”

仰手接飞猱,俯身散马蹄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mǎ), 马部,共3画

1.(象形。早期金文字形,象马眼、马鬃、马尾之形。“马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家畜名)。

2.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。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,用作驮畜、挽畜和乘骑;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,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,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(如体型较大,蹄子较大,颈稍呈弓形,头小,耳短)。

3.“码”的古字。古代用 以计算的筹码。近世也用以计数。

4.驾着马。

5.姓。

读音(fēi), 飞部,共3画

1.(象形。小篆字形,下面象展开的双翼,上面象鸟首。本义:鸟飞)。

2.同本义。

3.泛指飞翔。

4.物体随风在空中飘游浮荡。

5.矿物药或颜料,研成细末,置于水中以漂去其浮于水面的粗屑。

6.疾速。

读音(shēn), 身部,共7画

1.(象形。象人之形。本义:身躯的总称)。

2.同本义。

3.物件的主体部分。

4.自己,自身。

5.生命,性命。

6.地位或身分。

读音(tí), 足部,共16画

1.(形声。从足,ń声。本义:牛、马、猪、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,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,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)。

2.同本义。

3.指牲口 。

4.兔网,捕兔的工具。

读音(náo), 犭部,共12画

1.兽名 。猿属。身体便捷,善攀援。又名“狨”或“猕猴”。

2.形容轻捷、轻快。

读音(sàn,sǎn), 攵部,共12画

1.逍遥,懒散。

2.潇洒;洒脱。

3.挂名职务,没有或很少有工作却可以领工资。

4.杂乱;错杂。

5.零碎;不集中的。

6.粗疏 [careless;inatten-tive]。如:散落(疏忽);散拙(散漫粗疏)。

1.(本义:分散)。

2.同本义。

3.散发,使分散。

4.敞开。

5.排遣。

6.逃,逃走。

读音(jiē), 扌部,共11画

1.(形声。从手,妾声。本义:两手交叉)。

2.交合;会合。

3.迎接。

4.接见;接待。

5.靠近;接触。

6.连续;继续。

1.迅速,敏捷。

读音(shǒu), 手部,共4画

1.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伸出五指形。本义:人体上肢的总称,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)。

2.同本义。

3.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。

4.笔迹。

5.手艺;本领。

6.亲自,亲手。

读音(fǔ), 亻部,共10画

1.(会意。从页(xié),表示与头有关,从逃省。取低头逃跑意。现在简化为“从人府声”的形声字。本义:低头)。

2.同本义。

3.弯腰屈身。

4.在蛰伏的状态中的越冬。

5.上对下行动的敬辞。

读音(yǎng,áng), 亻部,共6画

1.(会意兼形声。从人,从卬,卬亦声。卬,小篆字形。一个人站着,一个人跪着,跪者抬头看站者,为抬头仰望的“仰”的本字。后借为“我”,遂加“人”作“仰”。“卬”“仰”古今字。本义:抬头,脸向上)。

2.同本义。跟“俯”相对。

3.敬慕。钦佩或高度敬重。

4.切望 旧时公文中上级命令下级的惯用辞,意为切望。

5.依赖;依靠。

6.物体面朝上。

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