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正不阿的意思
1. 基本定义
“方正不阿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方正”指的是公正、正直,“不阿”则意味着不趋附、不过于迎合。整体上,该成语表达了一个人或事物的正直与公正,不偏袒任何一方,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。
2. 成语来源
“方正不阿”最早出现在《论语》中,意在强调为人处事应当坚持原则,保持正直。这一成语的形成与**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,强调了为人处世的公正与诚实。
3. 使用场景
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,例如:
- 文学作品:在描写人物性格时,常用来描述那种不随波逐流、持原则的人物。
- 日常对话:当讨论某人的性格时,可以用来形容其正直、不迎合他人。
- 演讲:在表扬某人时,可以提到其“方正不阿”的品质,强调其道德操守。
4. 示例句子
- 他在职场上始终保持“方正不阿”的态度,赢得了同事和上司的尊重。
- 在这场辩论中,辩手展现了“方正不阿”的精神,客观分析了各方观点。
- 作为一名法官,他必须“方正不阿”,以确保公正的裁决。
5.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-
同义成语:
- “公正无私”:强调公正且不偏袒。
- “正直无邪”:强调正直与清白。
-
反义成语:
- “趋炎附势”:形容迎合权势者,失去公正。
- “阿谀奉承”:指迎合他人,谄媚取悦。
*. 文化与社会背景
在**传统文化中,正直和公正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。在现代社会,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,保持“方正不阿”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,这不仅关乎个人的诚信,也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。
7. 情感与联想
“方正不阿”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敬佩与向往。在当今社会,很多人可能因为利益而妥协,但“方正不阿”的品质让人感到一种坚守和信念,激励我在生活中也要追求真理与公正。
8. 个人应用
在我的生活中,我曾遇到一位老师,她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时,总是保持“方正不阿”的态度,不偏袒任何一方,最终帮助大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。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一成语的意义,并在团队合作中努力做到公正。
9. 创造性使用
在一个故事中,可以描述一个年轻的官员,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,坚守“方正不阿”的信念,揭露了腐败,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。
10. 跨文化比较
在英语中,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,但“stand firm”或“stay true to oneself”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,强调个人坚持原则、不随波逐流的态度。
11. 反思与总结
对“方正不阿”的理解让我意识到,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,保持个人的正直和公正是多么重要。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,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道德与原则的坚持。
来源:有方正不阿者,即以为不肖,而朝夕谗谤之,日加浸润,来免改疑。
来源:-- 《明史·王徽传》
引证:
《明史·海瑞传》:“海瑞,字汝贤,琼山人。举乡试。入都,即伏阙上《平黎策》,欲开道置县,以靖乡土。识者壮之。署南平教谕,御史诣学宫,属吏咸伏谒,瑞独长揖,曰:‘台谒当以属礼,此堂,师长教士地,不当屈。’迁淳安知县,布袍脱粟,令老仆艺蔬自给。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:‘昨闻海令为母寿,市肉二斤矣。’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,供具甚薄,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。懋卿恚甚。然素闻瑞名,为敛威去,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。与瑕,尚书韬子,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。”
《宋史·赵普传》:“普性深沉有岸谷,虽多忌克,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。宋初,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,普刚毅果断,未有其比。”
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刘毅字希乐,彭城沛人也。少厉清节,然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
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蕃年十五,尝闲处一室,而庭宇芜秽。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,谓蕃曰:‘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?’蕃曰:‘大丈夫处世,当扫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!’勤知其有清世志,甚奇之。”
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为楚怀王左徒。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。王甚任之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,争宠而心害其能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,屈平属草稿未定。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,屈平不与。因谗之曰:‘王使屈平为令,众莫不知,每一令出,平伐其功,以为“非我莫能为”也。’王怒而疏屈平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,谗谄之蔽明也,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,故忧愁幽思而作《离骚》。”
例句:嘉定有老儒,名朱纲,为人~,颇信佛老之说。
方正不阿成语接龙
方正不阿字义分解
阿
1.(形声。从阜,可声。本义:大的山陵,大的土山)。
2.同本义。
3.泛指山。
4.山坡。
5.细缯,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。
6.曲隅,角落。
1.(汉语名词词头,盛行于魏晋以后)。
2.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。
3.加于某些人的姓、名、小名、排行前用作称呼,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关系。
4.阿托(10-18)的简称。
5.表示疑问、肯定、呼召、祈请等语气。
1.用于表示各种感情(如惊讶)。
1.
正
1.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。
2.箭靶的中心。
3.引申为目标。
4.
5.征税。
6.出兵,征讨。
1.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、目标,下面是足(止),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。本义:不偏斜,平正)。
2.同本义。
3.正直,正派。
4.纯正不杂(多指色、味)。
5.作为主体的,与“副”相对。
6.正当;合适。
方
1.(象形。下从舟省,而上有竝头之象。故知并船为本义。本义:并行的两船;泛指并列;并行)。
2.同本义。
3.等同;相当。
4.比拟。
5.辨别。
6.占有。
不
1.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(wěi)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。
2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。
3.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。
4.古疑问词。
5.用来调整音节。
6.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