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iébīngqiúwēn,bàotànliáng

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

拼音xiébīngqiúwēnbàotànliáng

繁体挾冰求溫,抱炭希涼

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的意思

夹着冰块以求温暖,抱着火炭希望能凉快。比喻行动与目的相违背,必然徒劳无功

来源:信不足焉而祈物之必附,猜生于我而望彼之必怀,何异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者哉?

来源:-- 《三国志·魏志·高柔传》裴松之注引孙盛曰

引证

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挟冰以求温,抱炭以求凉,不可得也。”

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挟冰以求温,抱炭以求凉,不可得也。”

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挟冰以求温,抱炭以求凉,不可得也。”

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挟冰以求温,抱炭以求凉,不可得也。”

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挟冰而求温,抱炭而希凉,不可得也。”

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成语接龙

顺接
逆接
“凉”字开头的成语接龙(顺接)
“挟”字结尾的成语接龙(逆接)

    挟冰求温,抱炭希凉字义分解

    折叠展开

    读音(tàn), 火部,共9画

    1.(形声。从火,岸省声。本义:木炭)。

    2.同本义。

    3.火。比喻灾难;困苦。

    4.姓。

    读音(wēn), 氵部,共12画

    1.(形声。从水,昷声。本义:水名)。

    2.古水名。

    3.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。

    4.即今南盘江上游。

    5.温江,岷江支流,在今四川省温江县。

    6.古州名 。唐置,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,辖今永嘉、乐清、瑞安、平阳、文成、泰顺等县地。

    读音(qiú), 水部,共7画

    1.(《说文》以“求”为“裘”之古文。省衣,象形。金文与战国古文作“求”。本是“裘衣”的“裘”。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,所以甲骨文在“衣”字外加毛。表示裘衣。本义:皮衣)。

    2.“裘”的古字。皮衣。

    3.请求;干请;乞助。

    4.追求,谋求;寻求;寻找。

    5.索取。

    6.探索。

    读音(xié,jiā), 扌部,共9画

    1.(形声。从手,夹声。本义:用胳膊夹住)。

    2.同本义。

    3.挟制。

    4.怀抱,怀有。

    5.携带。

    6.占有,拥有。

    读音(bào), 扌部,共8画

    1.(形声。从手,包声。本义:用手臂围住)。

    2.同本义。

    3.捧着。

    4.环绕。

    5.怀藏,心里存有。

    6.保护,爱护。

    读音(xī), 巾部,共7画

    1.(会意。从巾,从爻(yáo),象做针线。“巾”,丝织品,“爻”,象针线交错。本义:刺绣)。

    2.假借为“稀”。稀少;罕见。

    3.稀疏,成员稀少疏落。同“稀”。

    4.寂静无声。

    5.观望

    6.仰慕。

    读音(liáng,liàng), 冫部,共10画

    1.(形声。从水,京声。本义:寒)。

    2.同本义。

    3.微寒,稍冷。

    4.薄;轻微;刻薄。

    5.诚信。

    6.国名 。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在今甘肃省一带的政权,国号皆称“凉”。有前凉、后凉、北凉、南凉、西凉等。

    1.辅佐。

    2.信,实。

    读音(bīng), 冫部,共6画

    1.(会意。从仌,从水。金文作“仌”。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,体积增大,表面上涨(上拱)形。《说文》:“冻也,象水凝之形”。小篆繁化,增加“水”变成。从“仌”从“水”的会意字,于是“仌”就专用作部首。本义:水冻结而成的固体)。

    2.同本义。

    3.结冰,冻结。

    4.使感到极冷。

    5.清白,晶莹。

    6.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