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ǐngzhíshū

秉笔直书

拼音bǐngzhíshū

繁体秉筆直書

用法"作谓语;形容客观对待历史"

秉笔直书的意思

基本定义

“秉笔直书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“握住笔,直书”,指的是在写作时保持真实、直率的态度,不隐瞒、不歪曲,对事物的描述真实客观。其基本含义是强调在表达观点、写作时要忠于事实,不加修饰或掩饰。

成语来源

“秉笔直书”源自古代文人对写作态度的强调,尤其是在历史记载和文学创作中,要求作者要有诚信和公正的精神。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,但在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和记载中,都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达,反映了文人对于真实与正直的追求。

使用场景

“秉笔直书”常用于文学作品、学术论文、新闻报道等需要真实表达的场合。在日常对话中,可以用来描述某人说话直率、诚实,或是在写作时不掺杂个人情感。例如,在讨论某个**时,可以说:“他在这篇文章中秉笔直书,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。”

示例句子

  1. 在这部历史小说中,作者秉笔直书,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。
  2. 作为一名记者,我们应该秉笔直书,向公众传达事实真相。
  3. 他的演讲秉笔直书,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社会的问题,让人深思。

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
  • 同义成语

    • “实事求是”:强调依据事实说话,符合实际情况。
    • “直言不讳”:形容说话直率,不隐瞒。
  • 反义成语

    • “遮遮掩掩”:形容说话或行为不坦率,掩饰真实情况。
    • “虚情假意”:表示表面上关心,实际上并不真心。

文化与社会背景

在**传统文化中,诚信和真实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,特别是在文学和历史记载中。成语“秉笔直书”体现了文人对于责任感的追求,以及对真相的执着。在现代社会,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,这一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,提醒人们在各种表达中保持真实与客观。

情感与联想

“秉笔直书”让我联想到一种勇气和责任感,表达时不畏惧他人的看法,忠于自己的信念与事实。这种态度激励我在生活中追求真实,尤其在面对社会问题和个人抉择时,选择直面真相。

个人应用

在我参与的一个社会调研项目中,我深刻体会到“秉笔直书”的重要性。我们在撰写调研报告时,始终坚持真实的数据和事实,尽管有时这些结论可能不被大众接受,但我们相信忠于事实是最重要的。

创造性使用

在一首诗中,我尝试融入“秉笔直书”的意象:

笔下流淌真情意,
秉笔直书心所欲。
浮华尽去见真相,
唯愿传世留善迹。

这首诗表达了对真实表达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。

跨文化比较

在英语中,类似于“秉笔直书”的表达有“to speak truthfully”或“to tell it like it is”,这些表达强调了诚实和直接的沟通方式。不同文化中对真实表达的重视程度各有不同,但基本的价值观是相通的。

反思与总结

通过对“秉笔直书”的学,我更加认识到诚实和真实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。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思想的忠实。在未来的学和生活中,我将继续努力保持这种真实的表达方式,让自己的言辞更具分量。

来源:我是秉笔直书,悬之国门,不能增损一字。

来源:-- 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十五回

引证

《晋书·陈寿传》:“寿乃鸠合三国史,著魏、吴、蜀三书六十五篇,号曰《三国志》。”

《后汉书·班彪传》:“彪乃继采前史遗事,傍贯异闻,作后传数十篇,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。彪卒,子固贤而好学,遂博贯载籍,九流百家之言,无不穷究。所学无常师,不为章句,举大义而已。性宽和容众,不以才能高人,诸儒以此慕之。”

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迁既死后,其书稍出。宣帝时,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,遂宣布焉。至王莽时,求封迁后,为史通子。”
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太史公曰:‘余所谓述故事,整齐其世传,非所谓作也,而君比之于《春秋》,谬矣。’于是论次其文。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,幽于缧绁。乃喟然而叹曰:‘是余之罪也夫!是余之罪也夫!身毁不用矣。’退而深惟曰:‘夫《诗》《书》隐约者,欲遂其志之思也。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陈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而论兵法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也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’于是卒述陶唐以来,至于麟止,自黄帝始。”
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史官秉笔直书,不以私害公。”

秉笔直书字义分解

折叠展开

读音(bǐ), 毛部,共10画

1.(会意。从竹,从聿。“聿”(yù),是“笔”的本字,小篆象以手执笔。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,故从竹。简化字“笔”,“从竹从毛”会意,指旧时用的毛笔。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,是六朝时的俗字。也见于《集韵》。本义:毛笔)。

2.同本义。

3.笔法。曲笔,伏笔。

4.书写;记载。

5.用于款项、书画的量,如:一笔款;三笔账;写得一笔好字。

读音(bǐng), 禾部,共8画

1.(会意。从又,从禾,表示以手持禾。“又”篆体象一只手。本义:禾把,禾束)。

2.同本义。

3.权力,权柄。

4.手拿着,手持(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)。

5.引申为主持,掌握。

6.保持;坚持。

读音(zhí), 目部,共8画

1.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L(yǐn),从十,从目。徐锴:“L,隐也,今十目所见是直也。”本义:不弯曲,与“枉”、“曲”相对)。

2.同本义。

3.又。

4.又。

5.竖。与“横”相对 。跟地面垂直的。

6.引申为正直;公正;不偏私。

读音(shū), 乛部,共4画

1.(形声。从聿,者声。聿(yù),即笔。隶书省“者”成“曰”。《说文》:“书,箸也。”箸(著)即显明。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,“者、箸”音近,故“者”有表意作用。本义:书写,记录,记载)。

2.同本义。

3.画。

4.书籍,装订成册的著作。

5.信件,信函。

6.奏章;文书,文件。

秉笔直书成语组词

折叠展开

秉笔直书的意思是

秉笔直书典故

秉笔直书的史官

秉笔直书的拼音

太史季秉笔直书

太史一家为什么要坚持秉笔直书

秉笔直书造句

秉笔直书是成语吗

秉笔直书打一正确生肖

秉笔直书的反义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