凿坏而遁的意思
基本定义:
“凿坏而遁”是一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用工具将某物凿坏后逃跑,隐含的意思是指在破坏某种事物后逃避责任或后果,形容人在做坏事后不敢面对。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做错事之后选择逃避而不是承担后果的人。
成语来源:
该成语出自《左传》。在春秋时期,许多政治与军事**中,常常出现一些人为了私利,不惜破坏他人利益,之后又迅速逃避责任。这个成语正是反映了这种行为的特征。
使用场景:
“凿坏而遁”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:
- 文学作品:在古典小说或现代小说中,常用来描述那些不负责任、逃避责任的角色。
- 日常对话:在朋友之间的闲聊中,若有人谈到不负责任的行为,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。
- 演讲中:在讨论社会责任或道德时,用这个成语可以强调逃避责任的负面影响。
示例句子:
- 他在公司里凿坏而遁,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其他同事处理。
- 面对自己的过错,她选择了凿坏而遁,而不是勇敢地承认。
- 在社会问题面前,那些凿坏而遁的行为只会加剧矛盾。
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:
-
同义成语:
- 逃之夭夭:形容逃跑得很快,通常指逃避责任或惩罚。
- 避重就轻:指在处理问题时,故意回避重要的部分,选择轻松的部分。
-
反义成语:
- 勇于担当:指敢于承担责任,不逃避。
- 义无反顾:形容做事果决,不后退。
文化与社会背景:
“凿坏而遁”在**文化中反映了对责任与担当的重视。在古代社会,个人的行为与名声紧密相关,逃避责任被视为不光彩的行为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适用,尤其在讨论社会责任、道德伦理时,强调个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情感与联想:
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,联想到的不仅是逃避责任的行为,还有由此带来的信任危机和负责任的人所承受的压力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敢,而不是选择逃避。
个人应用:
在我生活中,有一次团队项目中,有个队员在工作中犯了错误,随后选择不参与后续的解决方案,最终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。这让我想到了“凿坏而遁”,提醒我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错误,而不是推卸责任。
创造性使用:
在某个故事中,可以描绘一个角色在竞争中为了赢得胜利而不惜破坏对手的成果,事后却选择逃避责任。“他凿坏而遁,留下的只是满地狼藉和无数失望的目光。”
跨文化比较:
在英语中,可以用“to cut and run”来表达类似的意思,即在遇到困难时迅速逃避。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,但都强调了逃避责任的消极性。
反思与总结:
通过对“凿坏而遁”的学,我更加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。这不仅是对自我的要求,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承诺。在语言学中,这个成语的使用使表达更为丰富,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观点。
来源:颜阖,鲁君欲相之而不肎,使人以币先焉,凿培而遁之。
来源:-- 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
引证:
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公至赤壁,与备战,不利。于是大疫,吏士多死者,乃引军还。备遂有荆州、江南诸郡。”
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绍既败,而操军大掠,绍家属皆为所虏。绍走至黎阳,为其将蒋义渠所救,乃得免。绍归,尽散其众,身自入朝谢罪。操亦不之赦,遂囚绍于许。绍子谭、尚,操皆以为将,使将兵屯黎阳。”
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莽忧懑不能食,但饮酒,啖鳆鱼。读军书倦,因冯几寐,不复就枕矣。昼夜连臂为灯,然烛于庭中。坏户牖以为薪,取土石以为食,如是者再三。”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乃夜起,饮帐中,谓左右曰: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’乃自刎而死。左右欲争其头,相杀者数十人。最其后,郎中骑杨喜、骑司马吕马童、郎中吕胜、杨武各得其一体。五人共会其体,皆是也。故分其地为五:封吕马童为中水侯,封王翳为杜衍侯,封杨喜为赤泉侯,封杨武为吴防侯,封吕胜为涅阳侯。”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凿坏而遁,不以礼也。”
例句:宫保一定要先生出来做宫,先生却半夜里跑了,一定要出来摇串铃。试问,与那~,洗耳不听的,有何分别呢?
凿坏而遁成语接龙
凿坏而遁字义分解
遁
1.(形声。从辵(chuò),盾声。本义:逃避)。
2.同本义。
3.逃跑,逃走。
而
1.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须形。上面的“一”表示鼻端,“|”表示人中;下面分内外两层,外层象两腮的胡子,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“而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颊毛) 同本义。
2.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,可连接词、短语和分句,表示多种关系。
3.表示并列关系。
4.表示递进关系。
5.表示承接关系。
6.表示转折关系。
1.
2.才能。
3.能够。
坏
1.(形声。从土,褱(huái)声。古代建筑物主要以土建造,故从“土”。本义:倒塌(指建筑物遭到破坏)。按:古代“坏”与“壞”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。“坏”,本读作pēi,是个从土、不声的形声字,指“未烧过的砖瓦、陶器”。现在“壞”简化为“坏”)。
2.同本义。
3.破坏;毁坏。
4.衰亡。
5.变质;变得不好或有害。
6.战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