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章截句的意思
1. 基本定义
“断章截句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将一个完整的文章或诗句截断,取其一部分。它通常用来形容在引用或理解某个文本时,只看其中的一部分,而忽略了整体的内容和上下文。其基本含义是指片面理解或引用,容易导致误解。
2. 成语来源
“断章截句”源于古文,尤其在古代文学和诗词中常见。其典故可以追溯到《论语》,孔子提到的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,强调了对整体思想的理解。虽然没有确切的出处,但其概念在古代文人圈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。
3. 使用场景
“断章截句”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:
- 文学作品:在评论某些作品时,批评家可能会提到“断章截句”来指出某些人对作品的误解。
- 日常对话:在朋友的讨论中,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对某个话题的肤浅理解。
- 演讲:在演讲中,讲者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强调全面理解的重要性,反对片面的观点。
4. 示例句子
- 他在讨论时总是“断章截句”,导致大家无法理解他的真正意思。
- 不要“断章截句”,我们必须把整个故事听完才能了解真相。
- 这篇文章如果只看结论部分,就容易“断章截句”,失去了深度。
5.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
-
同义成语:
- “以偏概全”:指以部分代替整体,强调片面。
- “见树不见林”:形容只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。
-
反义成语:
- “通篇贯通”:指对文章或内容的全面理解。
- “深入浅出”:指对复杂内容的深入理解并以简单的方式表达。
*. 文化与社会背景
在现代社会中,信息传播迅速,人们容易因时间紧迫而“断章截句”,导致误解和信息失真。这一成语在网络时代尤为适用,提醒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应保持警惕,关注整体。
7. 情感与联想
“断章截句”让我联想到误解与偏见,它提醒我在交流时要尽量全面、深入地理解对方的观点,避免因为片面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。
8. 个人应用
在大学期间,我曾因“断章截句”而与同学产生误会。我在课堂上引用了一段话,却没有提供足够的上下文,导致同学对我的观点产生了误解。这让我意识到在表达时,提供完整的信息是多么重要。
9. 创造性使用
在一首诗中,我尝试使用“断章截句”:
月下独行影徘徊,
断章截句心难回。
一语未尽情未了,
何必急于求其释。
这表达了对未尽之言的遗憾,以及对完整理解的渴望。
10. 跨文化比较
在英语中,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“taking things out of context”,它也指在不考虑整体背景的情况下引用某些言论。虽然表达方式不同,但其内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共鸣。
11. 反思与总结
通过对“断章截句”的学,我更加明白了在沟通和理解中的重要性。它提醒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,要注重整体性,避免片面。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,也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来源:断章截句,破坏义理。
来源:-- 《宋史·选举志二》
引证:
《明史·文苑传三·徐渭》:“渭天才超轶,诗文绝出伦辈,善草书,工写花草竹石,然数奇,屡试辄蹶,中丞胡宗宪闻之,客诸幕,渭知兵,好奇计,宗宪擒徐海,诱王直,皆预其谋,藉宗宪势,颇横,及宗宪下狱,渭惧祸,遂发狂,引巨锥剚耳,深数寸,又以椎碎肾囊,皆不死,后常持斧自毁其面,断章截句,颠倒错乱,人莫能识也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仁宗庆历五年》:“断章截句,破碎大道。”
《文心雕龙·章句》:“断章截句,非文之本,而学者或以为工。”
《朱子语类》卷十九:“今人读书,务广而不求精,是以断章截句,无所归宿。”
《宋史·选举志一》:“断章截句,破坏义理。”
断章截句成语接龙
断章截句字义分解
章
1.(会意。从音十。音指音乐,“十”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,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。本义:音乐的一曲)。
2.同本义。今称“乐章”。
3.棵;根。
4.在绘画或刺绣上,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“章”。
5.红白相间的丝织品。
6.文章。诗歌的段落。亦指文章的段或篇。
断
1.(会意。本义:截断,截开)。
2.同本义。
3.断开;断绝。
4.拦截;拦劫。
5.判断;裁决。
6.分;区分;划分。
截
1.(形声。从戈,雀声。本义:断绝,切断)。
2.同本义。
3.拦阻;阻挡。
4.直渡;跨越。
5.购买。
6.了结。
句
1.(形声。从口。正当读今言钩,俗作勾。本义:弯曲)。
2.同本义。
3.勾画。
4.如果——表示假设。
5.古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边。
6.——人名用字。
1.(会意。小篆字形,从口,从丩(jiū),象绳丝缠结之状)。“丩”亦兼表字音。①(gōu)本义:弯曲。②句子。
2.语句;诗句。
3.中国汉代行大礼时,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,与“胪”相反。
4.用于时间的计量。表示点时,相当于“点”;表示时段时,相当于“个”(钟头)。